在矿山迈向智能化、高效化、本质安全化的征程中,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管控平台扮演着核心枢纽的角色。它如同矿山的“神经中枢”,将分散的各子系统数据汇聚、融合、分析,实现对井下环境、设备运行、生产流程等全方位的感知、监控、调度与管理。其高效、安全的操作模式与先进的维护方式,是保障平台持续稳定运行、发挥最大效能的关键。
核心操作模式:集中、智能、安全
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管控平台的操作模式设计紧紧围绕着“高效指挥、精准控制、安全可靠”的原则,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:
1.集中调度: 在位于地面调度指挥中心的统一操控界面上,调度员可以获取全矿井实时的、全局性的生产运行态势和安全状态信息。基于这些信息,调度中心能够对全矿的生产任务(如采掘、运输)、设备启停、能源调配(如通风、排水)、应急处置等进行统一、高效的指挥与协调,避免了传统分散调度模式下的信息孤岛和响应滞后问题。
2.集中监控: 它将所有接入子系统的关键运行参数(如设备状态、环境参数、生产数据、能耗指标、人员位置、视频画面等)进行实时采集、处理、存储,并以图形化、可视化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大屏幕上。调度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“一览无余”地掌握整个矿井的运行脉搏,实现对异常情况的及时发现与快速识别。
3.调控分离: 平台强调“监”与“控”的适度分离或权限分级管理。
l 监控层面: 平台提供全面的状态监视、数据采集、分析报警功能,所有授权人员均可查看。
l 控制层面: 对关键设备或流程的远程控制操作权限通常进行严格管理。常规操作可由调度中心在平台界面上执行;而涉及重大安全或生产流程变更的关键控制指令,则需要更高级别的授权或结合现场确认。这种分离有效降低了误操作风险,增强了整体系统的安全性、可靠性。
先进的维护方式:人机协同,高效可靠
平台的维护方式与其智能化程度紧密相关,旨在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同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,主要模式包含:
1.有人巡视: 目前仍是重要的基础保障方式,尤其对于关键设备节点和平台软硬件本身。
l 硬件维护: 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平台的核心服务器、网络设备、操作站、后备电源等硬件设施进行现场巡检,检查运行状态、清洁除尘、紧固接线、评估设备健康度,执行预防性维护计划。
l 软件与数据维护: 包括系统软件的日常检查、日志分析、补丁更新、数据库维护(如备份、优化)、系统配置核查、用户权限管理等。这些工作通常需要专业人员定期在平台所在机房或控制室进行。
l 子系统关联设备维护: 虽然平台集成数据,但其依赖的现场传感器、执行器、通信基站等仍需维护人员定期下井检查、校准、维护。
2.无人值守: 代表了智能化运维的发展方向,在自动化程度高的区域或特定设备上逐步实现。
l 远程诊断与维护: 平台强大的自诊断功能和远程访问能力是其支撑。运维人员无需亲临现场(尤其是不易到达或危险区域),即可通过远程连接登录平台,查看设备状态、分析故障日志、下载运行数据、进行初步诊断甚至执行部分软件层面的修复操作。
l 智能预警与预测性维护: 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,能够实时监测关键设备运行参数的变化趋势,对潜在故障进行智能预警。维护人员依据预警信息,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安排维护计划,变被动抢修为主动干预,实现预测性维护。
l 自动化巡检(辅助): 结合视频监控、机器人巡检、AI图像识别等技术,可在部分区域实现对设备外观状态、环境参数的自动化检查,减少人工现场巡检频次。
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管控平台通过“集中调度掌控全局、集中监控洞察细微、调控分离保障安全”的创新操作模式,重塑了矿山生产指挥与控制的方式。同时,“有人巡视夯实基础、无人值守引领未来”的协同维护方式,则为平台的持续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这套“软硬结合、人机协同”的体系,不仅是矿山智能化建设的核心成果,更是推动矿山实现安全高效、减人增效、转型升级目标的强大引擎。